首页 > 最新动态 > 医防融合促发展,学科交叉启新程丨2025 年全国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盛大开幕
最新动态
医防融合促发展,学科交叉启新程丨2025 年全国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盛大开幕
2025-03-283

 // 


椰风海韵映琼州,碧波荡漾醉海口。2025年3月28日,海南海口,暖阳普照,生机盎然。由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主办,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与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联合承办的2025年全国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暨美容与健康促进大会(CLA 2025)隆重开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沈岩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孟安明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张学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院士,国际皮肤科学会(ISD)主席Nellie Konnikov教授,国际麻风防治协会副主席、剑桥大学Sundeep Chaitanya Vedithi 教授,国际麻风防治协会副主席、巴西圣埃斯皮里图联邦大学Patrícia D. Deps 教授,《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JAAD)主编、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医院皮肤科主任Dirk Michael Elston教授,巴西麻风防治协会主席Marco Andery Cipriani Frade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药物安全中心主任Dean Naisbitt教授,海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李文秀主任,国际麻风防治协会副主席、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院长张福仁教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兴华教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11和12届主任委员、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张学军教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13届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张建中教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14届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郑捷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长、空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病医院王刚教授,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第八届理事会驻会副会长、法人代表潘春枝女士,副理事长严良斌教授、冯清华教授、杨军教授、李伟教授、郑道成教授、张连华教授、吕成志教授、王洪生教授、张锡宝教授,秘书长袁联潮女士及海内外专家、同道2000余人出席开幕式。

图片

开幕式现场



开幕致辞:

传承百年使命,锚定2030目标

CLA 2025


开幕式在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丁艳教授的主持下正式拉开帷幕。海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李文秀致欢迎词,对远道而来的国内外嘉宾表示热烈欢迎,点燃了学术交流的热情。

图片

丁艳教授主持开幕式

图片

李文秀主任致欢迎词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理事长张福仁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协会自成立以来近百年的辉煌历程,强调了中国麻风防治事业在近百年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向所有与会人员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张福仁教授在讲话中提到,协会自1926年成立以来,经历了从麻风防治困境到如今逐步消除麻风危害的重要历程,体现了中国在全球麻风防治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张福仁教授重点解读了《全面消除麻风危害可持续发展规划(2024-2030年)》,指出麻风防治事业经过了多个关键阶段的跨越性进展,从过去的“谈麻色变”到如今基本消除麻风危害的初步成效,标志着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卓越成就。尽管麻风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我们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确保麻风防治工作持续稳步推进的同时,还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动员,以实现到2030年全面消除麻风危害的宏伟目标。

图片

张福仁教授致辞


张福仁教授的讲话激发了与会者对麻风防治事业的信心,大家纷纷表示将继续携手合作,推动麻风防治工作不断迈向新的高度。2025年是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的关键年份,协会即将迎来成立100周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麻风防治事业依然面临新挑战,尤其是在皮肤科及疾病防治领域的创新与跨学科合作方面,仍需全体同仁继续努力。张福仁教授特别提到,随着皮肤病谱的演变,麻风防治已不再是最大的挑战,但新发疾病、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日益增多,皮肤美容与保健逐渐成为皮肤科新兴的研究热点。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将在继续传承经典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推动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力求为皮肤科及相关领域的同仁提供更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顾恒教授:

从疾病防控到全周期关怀

CLA 202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控制中心主任顾恒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深刻肯定了过去十年麻风防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顾恒教授强调,麻风防治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全面消除麻风危害仍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并指出:“麻风防治不仅是实现公共卫生目标,更是对每一位麻风患者尊严的捍卫。”同时,尽管麻风病例大幅减少,但仍有近7万名麻风治愈者面临着复发、畸残及康复等长期照护问题。未来,麻风防治工作不仅要继续关注疾病本身的防治,更要加强对治愈者的持续关怀和照护。

图片

顾恒教授致辞

顾恒教授还详细阐述了中国麻风防治的未来目标,提出到2030年,全国麻风患病率大于1/10万的县(市、区)数应为零,全面消除麻风危害的目标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监测体系优化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来实现。



高兴华教授:

以“医防融合”赋能皮肤科发展

CLA 2025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高兴华教授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皮肤科学正站在历史性的发展节点。高教授强调,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皮肤科不仅需要为患者提供精准的皮肤疾病诊疗服务,还要积极参与到公共卫生防控工作中,尤其是在麻风、梅毒、猴痘等新发传染病的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片

高兴华教授致辞

高教授特别提出,“医防融合”是未来皮肤科发展的核心。通过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协同供给,能够实现更全面的健康保障,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近年来,中国皮肤科在学术研究、疾病防治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是在麻风、梅毒等疾病的防治上,皮肤科医生的作用日益突出。他呼吁政府进一步完善医防融合的体制机制,为皮肤科医师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推动皮肤科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国际声音:

全球协作,共享中国经验

CLA 2025

本届年会不仅有国内专家的精彩发言,国际嘉宾的到来也为大会增添了许多亮点。巴西麻风防治协会主席Marco Andery Cipriani教授,国际麻风防治协会副主席、剑桥大学的Sundeep Chaitanya Vedithi教授和巴西圣埃斯皮里图联邦大学的Patrícia D. Deps教授,国际皮肤科学会(ISD)主席Nellie Konnikov教授等先后致辞,赞扬了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在全球麻风防治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国在麻风防治领域的创新进展,并表示愿意与中国同行一起为全球麻风防治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图片

Marco Andery Cipriani教授致辞


图片

Patrícia D. Deps教授致辞


图片

Sundeep Chaitanya Vedithi教授致辞


图片

Nellie Konnikov教授致辞







沈岩院士:

科学与人道并重,创新驱动未来

CLA 2025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岩教授受聘担任中国麻风防治协会顾问并讲话。他回顾了中国麻风防治的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建立麻风防治体系,到80年代推行联合化疗,再到2000年后的“消除麻风危害十年规划”,每一次进步都为全球麻风防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沈岩院士特别强调,麻风防治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挑战,更是医学人道主义的体现。他表示,麻风防治工作需要学者的智慧、医者的仁心,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沈岩院士高度评价张福仁团队在麻风免疫遗传学领域的突破,对麻风防治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具有深远影响。沈岩院士表示,作为新任的麻风防治协会顾问,他将继续支持麻风防治事业,为推动麻风防治技术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

张福仁教授为沈岩院士颁发聘书


图片

沈岩院士致辞


图片

申鹏章先生宣布开幕


随着开幕式的圆满结束,2025年全国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的学术交流正式拉开帷幕。大会不仅是一次学术盛会,更是全球皮肤科及公共卫生领域思想碰撞与创新探索的重磅平台。来自皮肤病临床、基础研究、公共卫生、医院管理、美容与保健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海口,围绕学科前沿与交叉热点展开深入交流,充分展现了当前皮肤病学界的融合发展趋势。









院士特邀报告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院士特邀报告篇章。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孟安明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学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陆林院士分别带来具有启发性的精彩报告。

孟安明院士团队在最新研究中揭示了组织胞间液对间充质干细胞(MSC)功能调控的关键机制。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微环境中通过感知胞间液中的动态信号(如细胞因子、代谢产物及机械应力),激活特定信号通路,进而调控其免疫调节与组织修复能力。通过优化体外培养体系,结合组织胞间液微环境调控机制 ,揭示了人骨髓MSCs在 NBIF(Niche-Based Inductive Factors)培养条件下维持高分化潜能的关键机理。此外,研究还发现组织胞间液的代谢重编程可影响MSC的干性维持:低氧微环境通过上调HIF-1α表达,增强MSC的抗氧化应激和抗凋亡特性,从而提升其在缺血性损伤中的治疗效果。该成果为精准调控干细胞疗法提供了新策略,相关技术已进入转化阶段,有望推动再生医学在器官修复及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的突破。

图片
图片

孟安明院士作《器官年龄特异性微环境因子的作用》报告



张学院士在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与罕见病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为疾病机制解析与诊疗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张学院士团队在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与罕见病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基因组结构变异(SVs)存在显著人群特异性。在特定疾病机制研究中,团队发现7q21染色体区域2-Mb倒位与SHFM1(缺指/趾畸形)密切相关,该变异通过破坏肢体发育关键基因的调控元件导致表型异常。张学院士团队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基因组结构变异致病机制的理解,更为中国罕见病防治体系提供了从基础研究到政策落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彰显了“中国智慧”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贡献。

图片
图片

张学院士作《人类基因组结构变异与罕见病》报告



骆清铭院士团队在生物光学成像领域持续取得重要突破。在血流灌注监测技术方面,其开发的内窥镜激光散斑成像(Endoscopic Laser Speckle Imaging)通过时间衬比分析方法优化血流空间分辨率,结合多模态成像探针,已实现对肝脏、脑等器官微循环的活体实时三维动态监测,分辨率较传统方法提升5倍以上,为肝硬化、缺血性损伤等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工具。研究发现,肝脏淋巴管仅密集分布于门静脉周围,与门静脉、肝动脉、胆管形成独特的“门管区四联管”结构,且淋巴管盲端以锯齿状形态包裹门静脉分支,揭示了肝脏淋巴液高效引流的解剖学基础。进一步转录组分析显示,肝纤维化与胆汁淤积模型中,淋巴管内皮细胞显著上调胶原蛋白基因表达,提示其在门静脉纤维沉积中的潜在作用。

图片
图片

骆清铭院士作《生物光学成像》报告



陆林院士在线上报告中指出,睡眠质量与皮肤衰老、健康风险存在显著关联。研究显示,成年人每日7-8小时睡眠是维持皮肤屏障功能的关键,而睡眠不足会加速胶原蛋白降解,导致皮肤干燥、暗沉及皱纹加深,同时引发黑眼圈和眼睑浮肿。数据表明,连续三天睡眠不足6小时可使皮肤水分流失率增加23%,皮脂分泌失衡加剧痤疮风险。对于中老年群体,复旦大学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50万人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发现,短睡眠(≤7小时)直接增加抑郁症和冠心病风险,而长睡眠(≥9小时)与阿尔茨海默病及认知衰退相关。陆林院士强调,睡眠周期中22:00-2:00的深度睡眠阶段是皮肤修复黄金期,此阶段褪黑素分泌高峰可抑制自由基生成,延缓衰老进程。此外,睡眠紊乱还导致头发干枯易断、毛囊萎缩等问题。研究呼吁将睡眠管理纳入抗衰老医学体系,建议通过调节昼夜节律及睡眠环境优化,实现皮肤健康与全身抗衰的协同干预。建议医疗机构增设“睡眠美容联合门诊”,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个性化睡眠-抗衰方案,降低因睡眠障碍导致的早衰发病率。

图片

陆林院士通过线上作《睡眠、美容与衰老》报告


 // 


大会精彩内容正在进行中。本次盛会将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皮肤科学界的协作与联系,推动皮肤疾病防治事业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无论是院士引领的专题演讲,还是青年学者的学术碰撞,都为推动皮肤病防治体系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在“健康中国”战略和“2030全面消除麻风危害”目标的双重指导下,皮肤领域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导向、协同发展,共同书写中国特色皮肤病防治与健康促进事业的新篇章。


来源:优麦会讯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